首頁 各期內容 33卷1期

2022 33卷1期

上一頁

跨域流動與客家認同──南京親日政權下的臺灣人鍾壬壽(1938-1945)

陳麗華 /

鍾壬壽(1902-1979)出生於日治初期臺灣南部的六堆客語地區,這一地區被日本人定義為「廣東族」的生活地域。自幼接受殖民地教育的他,沿著殖民地精英的帝國巡禮之路,不但跨越教育、行政與商業等領域,足跡更遍布中、日、朝各地,亦強化了對日本帝國統治下國民身分的認同。中日戰爭爆發後,為躲避臺灣總督府的徵召,他不得不拋家棄子遠赴華中地區,並憑恃其流暢的中日雙語能力,躋身南京親日政權維新及汪精衛政府擔任官吏,開始以中國國民的身分,遊走於中日兩國政府之間。本文試圖追溯 1938-1945年間,他如何在中國大陸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中尋覓生存空間,其客家認同又如何在多重國家、都市、故鄉及親族鄉黨紐帶的互動中異軍突起。戰後他也成為臺灣宣揚客家族群意識的領軍人物之一,1950年代初,他參與了臺灣第一個以「客家」為名的社團,1970年代則編纂了臺灣第一本以「客家」為名的地方鄉土誌。在筆者看來,鍾壬壽的經歷與情感是一個難得的微觀個案,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早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前,臺灣社會如何產生一批因海外經驗而激盪出客家認同的人;以及他們為何會成為連貫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大陸興起的「作為國族事業的客家言說」,以及日治時代以來臺灣社會「作為殖民地種族的客家論述」的關鍵人物。

關鍵詞: 跨域、客家認同、南京、臺灣、鍾壬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