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4卷3期
二十世紀初德國人在吐魯番的考古探勘及其影響
陳致宏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本文以二十世紀初,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四次至吐魯番及其周邊區域的探勘隊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些探勘活動的學術文化背景,以及對當時西方知識界所造成的影響。與同時期英、俄等國在中亞探勘活動相同的是,德國的吐魯番探勘活動確實也帶有殖民主義色彩,但除此之外,這些探勘活動也展現了德國的特殊思想背景。自十八世紀後半開始,德意志知識界特別憧憬古代希臘,以古希臘文化的繼承者自居,藉此建立文化自信。十九世紀初普魯士的教育改革更將這種精神落實在中學與大學的教育體制之上,對古希臘的特殊情感於是成為德意志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成分。自德國史家朵伊森 (J. G. Droysen, 1808-1884)開創希臘化時代研究以來,德國學者對古希臘的關注更延伸至古典時期結束後的希臘化時代。二十世紀初的吐魯番探勘深受此學術文化背景所影響,德國探勘者企圖在新疆找尋希臘文化擴張與傳布的痕跡,並將絲路視為連結古希臘與古代中國的文化橋樑。本文由學術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德國在吐魯番的探勘活動,分析兩位探勘領導者格林威德爾(Albert Grünwedel, 1856-1935) 與勒寇克(Albert von Le Coq, 1860-1930)著作所展現的觀點,並探討當時德國學界對德國吐魯番探勘成果的回應。